|
| 【四新专栏】为谁设计——“四新”经济浅见 |
编者按:
由本协会副会长单位上海一起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设计总监侯正光撰写的《为谁设计--四新经济浅见》从“为大众设计,为小众设计,为自己设计”三个维度以三件事:实践(一个协同设计服务的平台)、实业(一个原创家居产品品牌)、实验(一个针对材料和工艺创新的概念设计展)浅谈了如何在“四新”经济的引领下提升与深化“一起设计”协同设计服务平台的实践与思考。
今年3月以来,本协会公众微信特开辟“四新专栏”,携手协会大家庭同仁们共同探讨以“四新”经济为引领的设计企业发展新路径,敬请诸位踊跃投稿、互动交流。
为谁设计——“四新”经济浅见
作者:侯正光 上海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 一起设计创始人、首席设计总监
王日华秘书长早早就安排我写一篇关于四新经济体会的文章,我挺忐忑的,说实话是因为对“四新”的理解非常肤浅。但眼看期限将至,只好将自己囫囵吞枣的体会结合十几年的设计从业经验教训做个小小梳理。
首先我摘抄一下,李耀新博士去年在《中国经济周刊》上的访谈,里面对四新经济的阐述如下:“新产业主要指以新科学发现为基础,以新市场需求为依托,引发产业体系重大变革的产业。比如说,互联网产业就是给世界产业体系带来巨大冲击和变革的新产业。新业态就是新的经济活动,指伴随信息等技术升级应用,从现有领域中衍生叠加出的新环节新活动。比如,在移动通信、卫星定位等技术发展之后,汽车服务带动出导航、车载信息、车联网等新增值服务;移动互联网领域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推出位置服务应用;社会经济领域海量数据挖掘分析形成大数据应用服务,互联网企业介入银行核心业务形成互联网金融等。新技术不是简单的产品技术或实验室技术,而是指可实际推广、替代传统应用和形成市场力量的新技术。如3D打印、物联技术、云计算、储能技术、页岩气技术、机器人、M2M、高温超导材料、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智能驾驶、可穿戴设备等。新模式则是以市场需求为中心,打破原先垂直分布的产业链及价值链,实现重新高效组合。如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制造业平台化、平台经济、联盟经济等。”
基于李博士这样的立意,反观我自己多年来的从业体验,确实没有完全吻合的案例值得书写,但是也实实在在做了几件事,与四新的观点或多或少有些暗合,正如我四年前在香港设计周上做过的一个演讲《为谁设计》里面所叙述的内容,这是每个设计师都会纠结的问题,我的逻辑是,设计师的分裂是个常态,可以分而治之对待这个问题,结论就是三管齐下,为大众设计,为小众设计,为自己设计。因此,我们做了三件事:实践,是一个协同设计服务的平台。实业,是一个原创家居产品品牌。实验,是一个针对材料和工艺创新的概念设计展。这三件事分别回应前面的大众小众和自己。我想设计老炮们都知道,甲方的邪恶和乙方的苦逼都不是必然的,无非是处理好自我和忘我的平衡吧,也就是为自己和为大众的问题,没有自我观点,没有相对独立不会是有好设计,不理解受众,没有利他精神也不会有好结果。有点跑题了,言归正传。
首先谈谈一个协同设计服务的平台。经过十二年的积累,我们在2013年开始将旗下的建筑设计,室内设计,产品设计以及广告设计四个子公司重组成为上海一起设计机构控股公司。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单纯物理上的大,而是要通过管理架构上的改良实现化学聚变,以我们多年的体会,客户对产品设计、品牌推广、空间设计具有不同的市场诉求,孤立的对待这些诉求容易产生识别混淆的问题,使得这几方面的投入事倍功半。因此我们将以上设计版块整合成为一个协同的设计服务系统,同时还涉入了产品试制和交互设计等领域。以便为客户提供更高性价比的设计服务,提升客户的市场竞争力与品牌价值。简单来讲从一张名片到一栋大楼都需要系统化的设计,客户提出的诉求也许就是一个点,从他的认知角度未必能够发觉最真实的需求,而咱们做了很多年各种各样设计的人,应该有这个能力和态度去分析客户这种诉求并且给出更全面和专业的建议,这就是一起设计存在的理由,或者变成一起设计的原因。
那么站在四新经济的观点,我们这样的变化也许不是“新模式”里面提及的几大行业的重组,但是属于细分行业重组,设计行业本身已经是一个涉及领域十分庞杂的行业,其服务对象和内容实质上就是面对不同行业的诉求来解决跟视觉,体验,购买行为有关的一系列命题,而将不同专业设计版块做横向整合其意义不言而喻,当然这也不是个新想法,只是真正付诸实施并且成功的案例并不多见,这样的模式存在很多壁垒,例如专业团队,客户认知,管理模型,等等,简单说这里面有一损俱损而不是一荣俱荣的风险。因此,我们也是在摸索中总结经验。
【一起设计系统服务罗盘】
有个案例可以分享一下。2013年我们接触了新疆伊犁的一个农产品公司,对方开始只是提出要设计一个VIP接待中心。基于上述的协同设计理念,在通过一系列的调研和分析之后,我们双方将之重新定位成高端生态养生专家。天山脚下伊犁河谷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本地大米优质的理化成分,近乎纯天然的种植方式,当地丰富独特的物产和人文都为这个定位做了强大的背书。再借助互联网的营销和本地区域的打造便可以形成典型而且差异化的O2O模式。于是我们做了从品牌理念共识开始到视觉标准,区域规划,建筑设计(包括大米加工厂建筑设计,会员农舍,种植体验,哈萨克跑马场等等),产品规划,广告策略五个版块的服务设计系统。甚至从今年5月开始,我们还专门成立了贸易公司来代理他们的高端农产品销售。如果说设计版块的整合是细分行业的新模式,那么当“一起设计”深度涉及到对方的农产品开发以及市场行销的时候,应该算是典型的跨行业结合的新模式实践了。其实“深陷”其中的原因并不深奥,因为我们始终坚信,再新再酷的模式也离不开好产品,这永远是核心,当然服务也是一种产品,我们去了他们伊犁农田和老加工厂考察,那里的水土空气独一无二,我们也吃了,口感尽管没那么神奇。但品质是第一位的,经过第三方的检验证实这种大米的营养指标确实是出类拔萃。至于要不要“尖叫”我也觉得不是必须的,我们依然相信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所以至今搞不懂所谓的互联网模式为什么要先免费再聚人最后上市圈钱,这样的贪婪模式。
还有一个案例是貌似更大更虚的题材,新乡建加旅游规划。地点在广西三江,核心面积三十平方公里。甲方来介绍的时候我们就觉得不靠谱,后来经过背景调查,和实地考察,果然不靠谱。但是,我们却已经执行了一年多,因为,我们看中的是人。前面说的不靠谱,是甲方实力有限,当地财政有限,但是这个甲方以及当地几个官员却让我们感受到了情怀和斗志以及信任。面对基本依然原生态的侗族聚集区,自然绝美,人文悠远,民风祥和,我们觉得自己根本没资格去干扰和规划,但是当地副县长的一句话还是触动了我们,她说:“我是从小在这里长大,可是我真不愿意回来,因为我不想让我的孩子跟我们一样辛苦。”。这时,那些壮美的风景,如画的村落,甚至单纯的笑容都在我们脑海里开始动荡,沉重起来。我们知道了作为外来者的体验是不真实的,我们看到的美好不是那个幻想的世外桃源,可能是艰辛堆积出的淡定,可能是对生活的习惯忍耐,可能是对神的敬畏。也许,有人会说,西藏也是这样的状态,有宗教就有希望,其他都是可有可无的。就让人家这么自然的活着吧。我觉得没那么简单!有干净的饮食,医疗,住房不好吗?有平等的教育,社区,职业不好吗?更好的收入,更长的寿命,更尊严的活着不好吗?这些疑问就从副县长的那一句话里都表达了。因此,我们决定以一种学生的状态介入这件事。我们不是传授和指导,而是学习和洞察,之后才有可能提出一些想法而已。当然,这个态度确实也是一种默契,在双方沟通之初,大家就是围绕着如何最小程度的改变,尽量自然的改良,如何避免国内大多数旅游区的愚蠢,这些命题在寻求共识。这也许就算是一点点情怀吧。期间对方十几次的来访表达了极大的诚意和信任,包括直言不讳地希望通过我们的策略和规划为他们争取到省市级政府的支持以及更多资源的进入。将近十个月的深入体验和密集研讨之后,我们拿出了新的规划案得到了自治区各级相关部门领导的高度认可,针对性的优惠政策也正逐步拟定,更令人振奋的是2014年底政府颁布的《关于特色文化产业的指导意见》,摘录如下:
文化部、财务部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文产发〔2014〕28号
传承文化,科学发展。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产业发展尤其是特色街区、特色村镇、园区基地建设中,注重保护乡村原始风貌、文化特色和自然生态,突出传统特点,不搞大拆大建,不拆真建假,不毁坏古迹和历史记忆。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立足各地特色文化资源和区域功能定位,发挥比较优势,明确发展重点,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构建具有鲜明区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促进多样化、差异化发展。创意引领,跨界融合。加强创意设计,打破行业和地区壁垒,促进特色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加快特色文化产业与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产品品质,丰富产品形态,延伸产业链条,拓展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空间。
种种利好来自天时地利人和。不过,从商业的角度,我们确实至今没有认真核算过自己的收益,因为于情觉得这事有意义,于理觉得有意义事情就应该有回报。这个项目里面涉及到民族特色文创,旅游地产,养老地产,新乡村建设,特色农业等等领域都大有我们的用武之地,为此,我们双方也在集结更多相关资源,用耐心和专业去按部就班地让它变得更靠谱。
通过以上的两个项目的执行,我们发现在重组几大设计版块之后,一起设计所凝聚以及发挥的能量正如预期的那样,不是简单物理层面的叠加,而是将各设计领域的专业智慧通过一个透明自由而又严谨逻辑的机制进行聚合放大,对外极大压缩了客户的沟通成本,提升了执行效率和质量。对内打破各部门之间原有的专业藩篱,更深入的挖掘了创意人的想象力,激活了一个联合创意,协同创新的工作模式。
其次,再谈谈我们做的一个原创家居产品品牌。还是跟十二年前无知无畏地开了设计公司有关,从英国学了家具设计回来便张牙舞爪的开始设计服务至今。回头看看,那些年被客户用“无情”折磨的同时,我们也在用“无知”折磨客户。于是攒了无数被枪毙的设计稿。我就一直想把这些设计尸体打样出来卖,看看到底行不行。2009年我们投资组建了新的实业公司再次无知无畏地开始卖自己的家具。第一个店在上海虹桥的吉盛伟邦,做了几个月,有个行内资深人士问我生意如何?我说:“不行”。他很认真的说:“没事老侯,你们是原创!”我很受鼓舞,于是又亏了两年。现在想想,凭什么原创就要亏啊?!可当时的内心只是期待同情,而不是批评。同年,我们第一次参加广州家具展。前辈朱小杰先生看完说了四个字:“还要五年”。我当时嘴上称是,内心不以为然。五年一晃过去了,2014年我们才第二次参加了广州展,冥冥中好似天意,猛然回想起当年的情景,自己那点心气算个屁!今天,我知道设计品牌只是细分市场的一个代号,不是借口。咱们不需要同情,只需要挑剔。
有幸的是我们遇到重要的伙伴,我们的上海工厂厂长沈国莱先生是原上海家具厂的工程师,国内第一批科班出身的家具专才,极大保障了我们产品研发和试制。华日家具董事长周旭恩先生作为品牌合伙人,为我们提供了从批量生产,到物流售后,甚至渠道建设等几个关键环节强大支持。作为传统家具制造厂以股权方式介入原创品牌的最先实施者,《多少MoreLess》也给整个行业开启了新的业态和模式,由设计师主导的创业团队控股并负责品牌运作,产品设计和创新营销,传统厂商作为小股东负责制造和物流,大家各司其职责任明晰,既保证了品牌的独立性和生命力,又会反哺和提升传统制造商的品牌和设计意识。这样双向渗透的结果与李耀新博士谈到的“以创意设计促进产业创新转型发展”的思路不谋而合。正是由于这种新模式的运作,才让我们的自主产品在最近的两年有了市场面的突破。目前《多少MoreLess》品牌店已经进驻16个城市,共计20家店面。今年年底预计达到30家专卖店的规模,产值接近四千万。在家居行业整体低迷下滑的时期,我们的增长充分证明了设计品牌的潜力。另外,在上海M50,北京798,成都重庆方所书店,厦门IFC百货这些著名创意区域的终端店更体现了设计品牌的差异化优势。
同时我们也以极为开放的心态传播和助推这种模式的发展,目前另外几家国内老牌家具企业例如顾家家居,喜临门已经开始与我们展开不同模型的相关合作。其中,我们正在研发的新系列家居产品就是基于互联网平台的C2B2C的理念,让消费者参与设计,由我们设计团队和数字加工设备商集成解决方案,再经过互联网评测和内部修正,最终推向市场。目前确实还有不少技术层面的问题需要不断攻克,尽管困难重重,但我们明确的意识到这正是希望所在,正如老牌厂商的惰性和惯性是最可怕敌人一样,我们这样有点年头的设计品牌也正面临同样的挑战,我们更需要自省运营架构的合理性和应变能力,我们意识到,今后可能所有的公司首先是互联网公司,然后才是细分的产品公司。这里面需要集成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模式充满了挑战和机遇,我们不确定能成功,但至少是不遗憾的失败!
如果模式是魄,那么《多少MoreLess》的设计理念便是魂,我的设计要探讨的是当代中国的一个生活方式,我们大部分的城市居民,近30年来接受着一套西方的简化版的居住体系,对公寓式房子的户型早就习以为常,没觉得有必要去深究它。像长方形的餐桌,中国人家里本来是没有的。我们从前的餐桌,要么是圆的要么是方的,围着坐。再好比,客厅的沙发,卧室里的席梦思,等等,在我们传统家具里都没有。但事实上,这些变化,未必是合适的。毕竟这种居住方式进入中国的时间并不长,也不能确定会存在多久。比如说天天窝在沙发上很舒服,但那健康吗?其实客厅也能放张罗汉床,盘腿或者垂足坐那儿也挺好。只不过我们现在的习惯都被来自西方的强大文化所暗示了,我们过去的明式家具,很硬,坐的屁股疼,这貌似不舒服,但不一定是不健康。想想看,古人坐在官帽椅上读书,坐了一个时辰,屁股疼了,也累了,那就该站起来出去走走舒展一下,回来再接着读,这不是挺好么。现在,给咱一张非常人机的办公椅,恨不得一坐十几个小时,一点儿也不累,感觉设计的很好,可这样肯定不健康。所以设计是很相对的。再务虚一点,设计绝不是无中生有的,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原创,创新就是发现,发现既存的美。对于传统文化既不固步自封,也不妄自菲薄。能延续下来的传统必然有其合理性,东方有天人合一,西方有科学民主,都博大精深,却未必完美。更多无法延续的传统也许不是其本身的问题,而是各种历史人为的无奈。中国近100年来经历的巨变,代价同样是无法估量的,我们在不断的提“创新”这个话题,然而这应该也是需要不断发现旧的过程。破旧未必能立新,温故一定可知新。“创新”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只是责任的一部分,而发现并认知传统也是我们的使命之一。
最后一件事是为自己设计,事情的发生也很偶然,2009年的世博会前夕,组委会提出能否组织一些上海的设计师为世博会自发设计纪念品。于是,我们十几位小伙伴便集合起来开始运作,当时没有太多限制,因此出来的设计也是五花八门,最终量产的作品屈指可数。谈不上为世博会做了什么贡献,倒是让我们这群设计师有了一个聚集的由头。从此我们开始了每年一度的《晒上海》概念设计展。从第二届开始,我们每年挑选一种材料,制定一个主题由设计师完全独立的完成相应设计。期间分别对竹材,陶瓷,水晶,不锈钢等材料做了不同角度的实验设计。例如,前年的主题是“虚构”,探讨了竹子和3D打印。3D打印将一个数据的虚拟转化为一个实体的虚拟。这个虚拟也许会再经由一个生产过程而成为常规意义的现实实体。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将整个“生产”过程视为一次“打印”,而将常规的“现实”产品视为另一个“虚拟”。这次主题的设置是在探讨所谓“新技术”与传统制造以及传统材料之间的辩证关系。“I m possible”表达“我是可能”同样也是“不可能”我们选择了3D打印技术和竹材作为设计实施的约束条件,其意图也是在提问,一个时髦的新技术与传统材料之间的关系是替代还是融合?
随着3D打印技术日趋热门,作为专业的设计师我们可能要更冷静的分析这个技术的真实意义,以便客观的判断这个阶段。我们不回避新技术也不抛弃传统技艺和材料,因此将3D打印与竹材料结合来设计是想与纯粹的用3D打印在形式上的刺激引申到思考方式上,我们知道常规的3D打印设备还无法使用原竹材料打印,因此这样强行的有些相悖的命题更让思考充满纠结,事实上在本次展览的准备过程中的几次讨论也正是如此,将两个本无关联的事物通过设计产生必然的联系,是意义的所在,3D打印和竹子只是个载体,尽管如此,我们当时给出的结果也不是令人满意,甚至有些根本没有结果,也就是说没有设计出什么必然的联系,但在沮丧之余却发现正是对"旧"的尊重才有了对"新"的从容。
去年的主题是“信物”,对主题的阐述偏向社会性,“我们已经习惯质疑周围的事物,人物。这样的习惯是无奈的,无奈到近乎宽容。其实,宽容在这里也只能被质疑成动机。当然可以将这沮丧的现状全部归咎于体制,于是我们都被原谅。那么,能否退守到信任的基础?我们依然相信友情,所以为你的朋友做件礼物吧。我们依然相信亲情,所以为你的家人做件礼物吧。象小孩子一样坚决的说:“我相信你!”而我们选择杜邦TM 可丽耐® 也是个偶然,面对这样一种集木,石,亚克力优点之大成的人造材料,你会很冲动地要把它用到极致,以至于忘了我们的“I believe U”。也许这是潜意识里对材料的信赖才酿就了这次晒六,当然其实了解了TA的“缺点”,你才能真的believe。
2009年至今已经六届,前后有36位设计师参与,作为一项公益设计行为,“晒上海”以创意推动新材料新工艺在设计中的应用,为需求做前瞻性研究,不断吸纳业界更多有情怀的设计师参与其中,从行业内引发外界对产品设计的更多思考;从而探寻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这六年来,上海工业设计协会,上海设计之都活动周,上海纺控集团一直给予莫大的支持,在去年展览序言里面,王日华秘书长写到:“【晒上海】每年的主题相当具有人文气息,从《平凡的非凡》到今年的《I believe U》都类似中国文人借物抒怀的传统精神,可以看出,他们不仅仅是兴趣使然,更有一份潜德隐行的责任感……”
“ 为自己设计”的本质是独立思考,因为设计师最核心的价值就是他的独立性,这是“晒上海”的发起精神。每年集合上海不同领域的一线设计师指定材料和主题, 做完全主观的独立的设计研究,最终以 “实物” 的形式呈现, 我们会称这个 “实物” 为“产品”,但是 “产品” 的定义因人而异。当然其意义完全不是局限在个人宣泄和表达上, 而是有期许的实验设计集体行为。期望这群微小的个体发出的合音能够产生一些共振。因此,我们用 “晒shine” 为名, 意在“闪亮,照亮”。让我们一如晒太阳一般自由的晒设计吧。
【上海微风】--刘传凯
【竹山】--林琮然
【小竹凳】--张周捷
【月亮代表我的心】--侯正光
【汗雪】--杨文庆
以上三件事前后做了十几年,这次书写也是流水账一般平铺,至于对“四新”理论的结合思考,难免有生搬硬套之嫌,唯一能够自信的是我们还算是行动者。
最后想用刘东 《思想的浮冰》里面的一段文字表个决心。“有人说现在世道很乱,我不同意,再没有任何别的时候,中华民族比现在更清晰地看到了复兴的希望,它几乎触手可及了!但在与此同时,我也不能忍受把这称为“盛世”,这种无原则的粉饰太平,只能掩盖更深层的社会矛盾,让它日益走向激化,反倒会阻碍中国的复兴。身处其中,我们必须意识到,这次难逢的机遇乃是多少亿的劳动者,在极为艰难有时甚至相当屈辱的环境下默默创造出来的,而我们如果不能做出相匹配的历史行动,就根本对不起他们的血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