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8号桥设计创意产业园区蹲点调查① |
给创意“氧气”
(转载:2011年11月20日《文汇报》头版要闻)
编者的话:今年9月公布的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目标:到2015年,文化创意产业要占全市CDP的12%。
起步于本世纪初的这个新产业敢于提出这样的目标,缘于此前数年的迅猛发展:2010年,全市创意产业总产出5499.03亿元,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4%。不过,同样值得关注的是,作为新产业主要载体的全市82家文化创意产业聚聚区的口碑却有滑坡的之势,他们正被“空置率高”、“地产项目变种”、“餐饮酒吧中心”等各种质疑包围。甚至圈内人士也默认,所谓创意产业园区的很多“产出”与创意无关,真正称得上有成功潜质的不过10余家。
8号桥是上海首个整体规划、开发的创意产业园区,2004年正式运营至今,从一期拓展到三期,保持了全部满租的记录。据黄浦区有关部门测算,今年,仅一期园区入驻企业的税收就有望超过5000万元,园区运营商和园区土地的提供者可分享6000万元收益。而且,园区中从事设计相关业务的企业比例高达80%,特别是已经相互串联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8号桥借此建立起了鲜明的品牌形象。
这个叫好又叫座的8号桥,很自然的勾起了我们展开调查报道的欲望,尤其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背景之下,我们希望从中找到让文化、创意能构成就产业,甚而推动城市发展转型的一些要素。为此我们尽可能地贴近它,尽可能地贴近活跃其中的人们,然后尽可能地用文字把它有意思又有意义的特点描述出来。
坐在8号桥三期3号楼和7号楼中间的天井里,捧一杯咖啡,打开手提电脑,恰好秋风挟带着凉意穿堂而来,扑到脸上,精神为之一振,灵感丝丝缕缕从大脑里漫出,被双手敲击到键盘上……此时此刻,工作状态中的我,很能体味8号桥对创意人的好处:他给头脑提供了“氧气”。
玻璃屋顶和吊在半空中的大树
从2003年的一期到2009年建成的二期、三期,8号桥执着的追求着“氧气”。
倪伟源是8号桥的开发运营商——“时尚生活中心”的高级副总裁,亲历了每一期的设计和建设。他指着一期的3号楼说:“看见那个玻璃屋顶吗?我们切掉了楼的一半,那一半也只保留屋顶架构,改装上了玻璃。尽管损失了相当一部分办公面积,但自然风因此可以穿堂而来,肌肤可以接触阳光,还能听雨点敲打玻璃屋顶,那是情趣。”
这个出现于2003年的玻璃屋顶设计,后来成了“贯穿”8号桥的元素;在二期和三期,老厂房、老仓库围合而成的天井之上都有尖顶的玻璃屋顶,遮雨不挡风。
另一个“氧气”源是绿化,这在8号桥一期在建国中路,二期、三期在局门路,地段堪称黄金,但不免要面对逼仄的挑战。为了增加绿化,设计者们让一期每一栋“整容过”的老厂房、老仓库遍身攀满爬山虎,但缺少大树仍然让他们感觉“氧气不足”;二期、三期。恰与上海世博园建设同期,移动绿化、垂直绿化等新概念因此在这里落地。倪伟源最得意二期的绿化设计:“看,我们把大树吊在了半空中——坐在三楼也能一眼看到他们的生长。”
设计师不喜欢“蜗居”写字楼
8号桥的开发,缘起于“时尚生活中心”给自己找办公场地。
自1999年留美设计师刘继东在四行仓库首创“创意仓库”开始,上海的创意产业园区就瞄上了老厂房、老仓库,改建翻新。8号桥同样如此:2003年,“新天地”首任总经理、香港人黄瀚泓单飞后创立的“时尚生活中心”正寻找新的办公地点,当时卢湾区推荐了上海汽车制动器公司的闲置厂房。看到挑高数十米的屋顶,正致力于开发“有创意的商业地产项目”的黄瀚泓脑子里立即闪过了纽约的LOFT。
商业地产的从业背景和来自香港的地域背景,使黄瀚泓的圈子里来往着建筑设计界的诸多人士,其中不乏国际名角。他发现,设计师都不喜欢“蜗居”写字楼中,开放的空间、自由自在的氛围几乎是每个人的喜好。于是他有了打造上海第一个整体规划的LOFT园区的念头。黄瀚泓租下这片占地7000多平方米的厂区,按每平方米4000元的投入改造,在产权不变、用地性质不变、厂区厂房结构不变的前提下,建成了8号桥一期。
“因为喜欢,很快就有一批建筑设计圈的朋友签约入驻——但这种呼朋唤友式的集聚,并不足以让我们想象在这儿形成一个创意产业园区。”黄瀚泓说,起初也会有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想入驻,但最终都放弃了,“以严肃缜密为特点的行业不适合在这里。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时才发现,8号桥原来是为自由灵动的创意人而生。”
特殊的园区设计,恰好对应了一个特殊群体的需求。
标准的物业,“非标”的服务
倘若只讲自由自在,人民很快会因为冲撞或不便儿抱怨,再自由的企业也无法在失范的环境中生存发展。所以,进入运营期之后,“时尚生活中心”将8号桥的物业管理外包给了仲量联行,“他们的管理很标准,能让8号桥井井有条。”
但创意总是要突破标准:三期6号楼的MK灯光设计公司提出,想利用外墙和园区设施展示他们最新的灯光创意;另一家花艺设计公司看中了沿街电梯大堂的落地玻璃窗,想要摆设最新款的花艺;入驻不久的一家红酒公司则觉得老厂房的红砖外墙可以装上外凸的酒架,展示一下子家特色……
“让他们直接和物业沟通,可能会出现两种结果:其一,物业公司严格按规矩办,那么所有的创意都会被拒绝;其二,物业公司听之任之,那么8号桥可能变得杂乱无序。”倪伟源手下有一支特别的团队,向创意企业提供“非标”服务;“他们是自由与标准之间的‘氧气’——在不影响园区品质和公共利益的情况下,让有助于入驻企业发展的创意生长起来。”
夜晚,MK给8号桥增添的灯光闪亮,倚窗的百合给局门路增添了一抹娇色。倪伟源满意中带着遗憾:“这六七年间,很多企业跟8号桥一起长大了,还有很多设计师从这里的公司脱壳而出,单飞了——他们都需要自己喜欢的工作空间,但8号桥已经满了……”